博物館溫濕度與文物保存環境
文物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們經過成百上千的風雨洗禮后,如同耄耋之年的老人,需要精心呵護。為文物提供一個適宜保存環境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保護手段。引起文物品質退化的環境因素很多,有濕度、相對濕度、氣態污染物、顆粒污染物以及光照等。其中溫濕度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文物保存環境意識的提高,各地紛紛改建和新建博物館和文物庫房,通過各種調控設備和手段,大大改善可館藏文物的保存環境。其中溫濕度是人們最普遍關注的環境指標之一。人們在文物庫房和展柜內放置溫濕度儀,監測、記錄著環境中的溫濕度變化,并通過現代化恒溫恒濕設備以及各種調濕緩沖材料經行調控。這些措施的實施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了文物受外界自然溫濕度變化的影響,但同事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需要對文物保存環境中溫濕度經行研究。
溫濕度對文物的影響:
1、溫度的影響
對于人體舒適度來說,人們最關心的是溫度:但對于文物,溫度則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溫度的影響。簡單分析一下,溫度可以從四個方面加速文物老化。
A、溫度升高,加速老化反應速率。文物的老化、腐蝕主要是各種化學反應的結果。根據阿倫尼烏斯公式: k=Aexp(-Ea/RT)(式中,k為化學反應相對的系數),溫度的升高將各種化學老化反映速度呈指數形式上升。
B、溫度升高,加快一些物理過程。如升高溫度將加速水蒸氣的滲透率,引起文物過分干燥或高濕,從而造成文物的損壞。另外,各種污染氣體的揮發、擴散速度也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使保存文物的小環境空氣質量惡化,間接加速文物的老化。
C、溫度的變化會引起文物的熱脹冷縮。有些文物(如琺瑯器)是由不同材質組成,它們的膨脹系數不同,溫度的變化會在器物內產生熱應力,當膨脹系數不同,溫度的變化在器物內產生熱應力,當熱應力超過一定值后將引起文物的變形甚至崩裂。
D、溫度的升高會增加生物的活動性,加快霉菌滋生、昆蟲繁殖的速度,從而加速生物對文物(特別是有機質文物)的腐蝕。
由此可見,低溫對文物保存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將文物保存的溫度調控的特別低,是不經濟、也是不現實的。另外,文物保存在某一溫度下有緩慢的適應過程,若溫度頻繁波動,會使文物頻繁熱脹冷縮而引起疲勞老化。因此綜合以上因素,各國推的文物保存環境標準基本為19-24℃,日波動小于1℃。
2、濕度影響
濕度是另一個館藏文物保存環境中較重要的指標。最直接的濕度概念是指一定量的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這是絕對濕度。但這并不能反映我們實際感受的空氣潮濕水平,為此人們定義了相對(RH)的概念:
RH=一定質量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在該溫度下空氣所能容納的最大水量×100%
相對濕度對各類文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引起文物變形。各種吸濕性文物相當對濕度升高時會膨脹,反之會收縮,從而造成彎曲、部件間錯位、破裂、纖維斷裂等等。實驗表明:濕度變化造成的變形遠大于溫度的影響。如象牙濕度相差30℃,其體積變化小于0.2%,而相對濕度波動10%,其體積就有0.3-0.4%的變化幅度。
(2)發生化學反應。如“青銅病”、 鐵器腐蝕、“玻璃病”、燃料和顏色的褪色、紙張絲綢強度的損失等都與保存環境中相對濕度的大小有密切關系。
(3)引起生物腐蝕。較高的濕度是昆蟲、微生物大量繁殖的有利條件,從而會引起文物發生蛀蟲、霉變。實驗證明,當相對濕度在70%以下時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長。
因此控制文物保存環境中的相對濕度對安全完好地保存文物非常重要。濕度的控制首先應減小相對濕度波動的幅度,日波動應小于5%。而相對濕度的具體數值應根據文物質地和文物長期所處環境的相對濕度綜合決定。一般要求金屬文物低于50%,其他文物(55±5)%;相對濕度最高不應超過65%,當然,若文物長期完好保存在較低相對濕度的環境下則應繼續維持這一濕度,不應刻意追求某一具體數值。
在一密閉的空間,相對濕度的變化與溫度的變化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若溫度升高,空氣所能容納的最大水量增加,而密閉空間的水分含量并沒有增加,由此相對濕度降低;反之,則相對濕度升高。當相對濕度超過100%時,多余的水汽會在空間結露,形成水滴。因此溫度與相對濕度的變化應綜合考慮。